公元617年7月,李渊率领三万精锐部队在晋阳高举反隋旗帜,迅速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叛乱。仅仅数月之间,他便攻克了隋朝的都城长安。如此迅猛的进攻速度和果断的军事行动,使得当时众多隋末的诸侯豪杰无不投以羡慕的目光。然而,深谙谋略的李渊清楚,虽已占领长安,但此时贸然自立为王并非明智之举。
因此,面对众多文武官员催促他即刻称帝的请求,李渊并未急于接受这份殊荣。他选择扶持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侑继承皇位,立其为隋恭帝,并且对仍被囚禁在江对岸的杨广尊为太上皇。此举表面上保持了隋朝的延续,实际上则是为自己稳固关中地区的统治赢得时间。隋恭帝杨侑只是一个形同傀儡的皇帝,李渊和他的子孙则实质控制了这一方土地。李渊耐心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,彻底完成政权的更替。很快,这一时机便降临了。
618年3月,隋炀帝杨广麾下的禁卫军骁果军因不满不被召回京城,秘密策划起义。他们推举宇文化及为领导人,并在江都发动政变,最终残忍地杀害了杨广。次月,杨广的死讯传回长安,李渊故作悲痛,哀叹道:“我自北方臣服,忠心侍奉皇上。如今君王失德,我却无力挽回,怎能不感到悲伤和痛苦?”然而,李渊内心的欣喜远胜于表面的哀伤。杨广的死意味着隋朝统治的终结,也标志着他称帝的最佳时机已然来临。
展开剩余76%在杨广去世一个月后,年仅13岁的隋恭帝杨侑认清形势,主动将帝位禅让给李渊。618年5月20日,李渊在太极宫正式登基,发布大赦令,改国号为“唐”,年号“武德”,大唐帝国由此宣告成立。
李渊登基为帝后,皇后之位理所当然地由他已故的妻子窦氏所居。窦氏育有五名杰出子女——李建成、平阳公主、李世民、李元吉和李玄霸。除了早逝的李玄霸外,其余四人均在大唐开国事业中立下了赫赫战功。虽未亲眼见证丈夫加冕称帝,窦氏的家世背景和个人才干却在当时无人能及。
窦氏的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,父亲则是神武郡公窦毅。她自幼在宫廷中成长,备受舅舅宇文邕的宠爱,因而具备卓越的见识与敏锐的政治智慧。如此聪慧的女子,其父母自然不会轻易将她嫁出,特意举办了一场贵族间的比武招亲。众多俊秀贵族争相角逐,最终李渊脱颖而出,赢得了这场盛会,迎娶了窦氏。
婚后,窦氏贤淑端庄,既能孝敬公婆,又能教养子女,令李渊无后顾之忧。然而,她并非寻常妇人,尊贵的出身赋予她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胸怀,对李渊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当李渊担任扶风太守时,曾获得许多名贵良马。窦氏劝谏他说:“皇上酷爱猎鹰骏马,这些都应作为贡品进献给皇上,私自留存恐有祸端。一旦消息传至皇上耳中,恐将祸及您身,务必三思。”李渊对此犹豫不决,结果不幸被贬。数年后,窦氏病逝于涿郡,李渊悲痛万分。此后他更加谨慎小心,四处搜罗鹰犬,献给当时的皇帝杨广,不久便获升为将军。
李渊含泪对儿女们说:“若当初听从你们母亲的劝告,我早已高升为官了。”然而,直到613年,窦氏已离世,彼时李渊尚未怀揣统一天下的宏图伟业。窦氏亦未能亲眼见证丈夫和子孙们在隋末群雄割据的乱世中,直指长安,建立辉煌的大唐帝国。
李渊即位后,为彰显后宫尊严与稳定,追封已故的窦氏为皇后,尊号太穆皇后。俗话说“国家不可一日无君”,皇后之位在后宫和朝廷同样是稳定权威的象征。至于新皇后的选拔,李渊早已有所打算,他倾向于立宇文氏为后。
宇文氏出身显赫,她的父亲宇文述是隋朝权重之臣。她的哥哥宇文化及曾弑杀杨广,而另一兄长宇文智及则是辅佐宇文化及领导骁果军的关键人物,弟弟宇文士及亦不容小觑。在隋朝大业年间,宇文述权势达到顶峰。尽管两个儿子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因事被软禁,但杨广依然对宇文述恩宠有加。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士及还与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联姻。不同于成为皇帝侧妃,宇文氏却成了李渊的宠妾。根据年龄推算,她极有可能早在李渊起兵前便已成为其妾室。
李渊对宇文氏宠爱有加,且与她的弟弟宇文士及交情甚笃,因此对她尤为偏爱。登基后,他便打算立她为皇后。但宇文氏或许看透了权谋的残酷,或因天性聪慧且低调,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。李渊无奈,只能封她为昭仪,九嫔之首,位列正二品,后宫中排名第四,仅次于太穆皇后窦氏、万贵妃和尹德妃。虽然尹德妃拥有正一品的名号,但其实权远不及宇文昭仪,当时后宫中真正能压过她的,唯有万贵妃。
李渊建立唐朝后,地位最高的万贵妃因品行端庄,负责管理后宫,深受李渊信任,也赢得了众多妃嫔的尊敬。宇文昭仪则更多享受李渊的宠爱,她所生的儿子李元嘉更是备受宠溺,地位超过其他子嗣。遗憾的是,宇文昭仪的两个儿子李元嘉和李灵夔最终命运凄惨。
垂拱四年,两子参与了针对武则天的叛乱。李元嘉号召宗室成员起兵,声称武则天将在大享节后诛杀宗室,主张先发制人。叛乱最终失败,李元嘉被赐死于洛阳,而李灵夔在流放途中自尽,结局令人扼腕叹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在线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